符號操作與直覺體感(三之三)
(1998年作)
 二十世紀西方文藝理論主要談論四個方面:
 (一)注重作者心理表現研究方面,主要有表現主義、象徵主義、文藝心理學派、原型批評。
 (二)注重作品本體研究方面,主要有俄國形式主義、英國新批評派、結構主義、現象學作品本體論研究等。
 (三)注重讀者闡釋接受的研究,主要有閱讀現象學、文化闡釋學、接受美學、讀者反應批評等。
 (四)注重文藝的社會文化批判方面研究,有西方馬克思文化理論、新歷史主義詩學等。
 如果把美學轉變成一種倫理思考,如何並重這四個層面的主體性?是各自相互獨立發聲?如果可能相互對話、聯結,如何有機運作?
 有一種兩層次美學說法將美分成:
 (一)形式美:如對比、協調、均衡、對稱、色彩、線條、質感等。
 (二)藝術美:具有較強的思想性和藝術性,並著力於某種「氣氛」的渲染和「意境」的創造。
 從純粹符號(icom)→記號(sign)→象徵(symbal)的運作過程,與從象徵(symbal)→記號(sign)→純粹符號(icom)的運作過程,使得符號性象徵具有兩大特點:
 (一)技術抽象性:透過技術的手段去抽象地表達某種意想的形象。
 (二)象徵美的含蓄性:藏而不露,耐人尋味,通過象徵意義的多層次表達,使人產生多重多解的不確定解答。
 有機美學的說法是:理解結構邏輯,注意發揮材料性能,並從結構和材料中引出「裝飾性」、「象徵性」的美感。
 裝飾美、藝術美、象徵美是因為「人」的情緒性機能參與,要求技術性、操作性、功能性以外的感覺、思想、動機、意志的能動性;而人的感覺、思想、動機、意志是在人的頭腦中發生的,也就是說在「身體」這個場域發生。符號是存在於身體外部的。
 「欲望」產生於「需要」的「裝飾性」、「象徵性」。
PS. 寫這篇文章的時候,有個聲音常冒出來喊著「杞人憂天」這句成語,還啃掉三根玉米,喝了三杯咖啡,做了一個記得夢境的夢。另外舊的滑鼠老得跑不動了,只好換上一隻全新靈敏的滑鼠。
※參考書目:
派區克.蘇斯金著,李清華譯,《香水》,可筑書房。
何政廣著,《歐美現代美術》,藝術家出版社。
胡經之主編,《西方文藝理論名著教程》(上、下),北京大學出版社。
陳能瑾策劃,《我的醫師》,地球出版社。
張海源著,《實踐起源論-從動物行為到人類實踐》(所引之《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集》),社會科學文化出版社。
※參考資料:
上課講義、筆記。
美學雜記:摘自《現代設計史》、《建築美學》等。
(全文完)



.msgcontent .wsharing ul li { text-indent: 0; }



分享

Facebook
Plurk
YAHOO!



 

.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umsinzdleckrj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